7月5日至12日,设计学院望春兰蓝染实践队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围绕非遗蓝染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开展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让传统技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活力。
多方联动聚合力,志愿服务初对接
活动伊始,望春兰蓝染实践队负责人前往弋江区委社会工作部,参与由主办方弋江区委社会工作部、承办单位弋江区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联合组织的志愿服务对接会议。会上,志愿者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望春兰蓝染实践队的成立初衷、团队构成及本次“三下乡”活动的计划与目标,着重阐述了以蓝染非遗为载体开展社区服务的设想;弋江区各社区负责人也依次介绍了辖区内的文化需求、活动场地及居民特点。在随后的意向互投环节中,双方就蓝染技艺进社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等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城工坊探非遗,学子分享传薪火
团队队员前往古城蓝染工坊,沉浸式感受蓝染技艺的独特魅力。工坊内,蓝草汁液的清香与棉布的质朴气息交织,各式蓝白相间的染布作品错落悬挂,尽显传统工艺之美。在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偶遇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学院学子正专注地进行蓝染操作,手中的白布在扎、缝、染、晒的步骤中逐渐晕染出灵动的花纹。她一边演示一边分享自己与蓝染的故事:“从大学接触蓝染开始,就被这种‘以布为纸,以蓝为墨’的艺术深深吸引,如今坚持传承这项技艺,不仅是因为热爱,更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生命力。”她的讲述让队员们对蓝染非遗的传承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社区共绘蓝白卷,家庭参与乐融融
望春兰蓝染实践队分别在学府社区和儒林西苑社区开展义务扎染志愿活动,近50组家庭踊跃参与。活动现场,队员们提前准备好蓝染原料、工具和空白布料,耐心向家长和孩子们讲解扎染的基本原理、经典纹样及操作技巧。从简单的捆扎、打结,到浸入染缸等待显色,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全神贯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当一幅幅带着独特花纹的作品被展开时,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位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孩子体验动手的乐趣,又能接触到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
蓝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设计学院望春兰蓝染实践队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既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也拉近了传统技艺与群众的距离。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蓝染传承,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注入新动能。
(文:张琪玥、陆诗雨;图:张怡涵、王晨瑞;预审:陶冶;审核:杨善祥)